今天是
设为首页   |   加入收藏
知识天地 Knowledge当前位置:首页 > 知识天地 > 防灾减灾

农村防灾宣传刻不容缓

作者:Tony 来源:本站 发表时间:2016-5-31 15:53:31 查看:

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,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.5级地震。死亡600多人,失踪100多人,直接经济损失超63亿。地震再一次震痛了亿万国人的心。人们在奋力救援、慷慨解囊的同时,都在反思,我们在防震救灾方面到底能有多大作为,能否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?在地震灾害面前究竟能干些什么?

痛定思痛,农村地震灾害频发凸显防灾宣传“盲区”

与旱灾、水灾、风灾、泥石流等灾害相比,地震具有突发性强、破坏性大、救援难的特点。除了上述共性以外,地震发生在农村还呈现诸多的不同。一是地处边远,救援距离远;农村通常远离城市,而救援力量大多在城市,救援距离远,救援时间较长,相对于刻不容缓的救援工作,时间是最大的敌人。鲁甸县城距最远的乡镇近50公里,救援力量难于在黄金72小时内到达。

二是交通不便,救援难度大;农村特别是山区交通条件差,山路崎岖,加上地震造成的塌方、泥石流阻断交通,救援部队开进速度缓慢,影响救援。

三是人员分散,影响救援效果。山区农村居民居住情况高度分散,有的村落地处深山,地震发生时,往往会成为救援的死角。

四是居住条件差,房屋损毁严重。农村的房屋多是居民自建,抗震效果差。农民建房的地点选择、材料、结构大多难于满足抗震要求。

五是边远农村通信条件差,救援指挥受限制。山区信号差,甚至没有信号,给灾情的上报和救援指挥带来困难。

上述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农村地震的损失和社会影响。人们往往也因为这种客观原因而忽视了对主观因素的审视。那就是广大农村地区在道路、电力、交通等基础设施上的不足,在地震预防和群测群防投资上的不足,特别是防灾减灾宣传的严重匮乏,广大农民缺乏基本的防灾意识和逃生技能,形成了事实上的防灾宣传“盲区”。

认真剖析,“城乡差距”掩盖现行防灾宣传“误区”

与农村防灾减灾宣传不力形成强烈对比的是,城市,特别是发达地区在防灾减灾宣传上的轰轰烈烈。这种表面上的热闹难掩防灾宣传的乏力和“误区”。

一是条块分割,影响了防灾宣传的效果。地震、民政、消防、民防主管单位各自为政,形成不了宣传的合力。体制上的混乱,造成资源浪费,防灾宣传效果大打折扣。
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
400-030-0169

我们的邮箱

kxsfkj@126.com